1、青岛谁起的名
青岛之名,由来已久。
相传,公元前1122年,周公旦东征灭奄国,在此建立莱国。因当地遍布盛产胶质的海草,故称"胶莱"。春秋时,齐桓公在此称霸,将胶莱之地划为东部疆域,称"青岛"。
另有说法认为,青岛之名源于明朝。嘉靖年间,倭寇扰乱沿海,朝廷派俞大猷率军驻守胶东半岛。俞大猷在胶东设九个哨所,其中一个就设在今青岛市区,称"青岛哨"。
.jpg)
到了清朝,青岛哨改为青岛厅,隶属登州府。光绪二十三年(1897年),德国强租青岛,建立租借地。1898年,青岛正式开放为通商口岸,改称"青岛城"。
民国建立后,青岛归还中国,成为直辖市。1929年,青岛改为省辖市,隶属山东省。解放后,青岛成为山东省重点城市,并于1984年重新设立为计划单列市。
从"胶莱"到"青岛",这个名字历经数千年的演变,见证了青岛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现代化大都市的历史进程。而"青岛"之名,也早已成为这座城市独一无二的标识,承载着青岛人的骄傲与乡愁。
2、青岛原名叫什么名字
青岛原名即墨,得名于当地的一座山——即墨山。此山距海15公里,因山顶多积墨色的石子而得名。古时候,即墨山很有名,故而当地也就称为“即墨”。
3、青岛是谁起的名字
青岛一名的由来,众说纷纭,但较为公认的说法有两种:
说法一:据《胶澳志》记载,1891年(光绪十七年),德国海军占领胶州湾后,将此地命名为“青岛”。“青岛”一名取自德语“Tsingtau”,意为“青绿色的岛屿”。这一说法认为,因岛上植被茂盛,景色青翠,故得名“青岛”。
说法二:另一种说法流传于民间,认为“青岛”一名源于清代末期一位名叫王宗汉的胶州人。王宗汉曾任胶州知县,他认为胶州湾湾口外的海岛形状如同一枚印章,并设想在岛上建一座灯塔,以引导船只进出胶州湾。他将此构想上奏朝廷,得到了光绪皇帝的批准。在建设灯塔时,王宗汉亲自选址并监督工程,并在竣工后题写了“青岛”二字的石刻,竖立在灯塔旁。自此,该岛屿便被称为“青岛”,而胶州湾也因此得名“青岛湾”。
关于青岛名字的由来,尚未有定论,但上述两种说法较为流行。无论是德语音译还是本土命名,青岛一名的出现都与胶州湾口外的海岛密不可分。
4、青岛最早的名字
.jpg)
青岛最早的名字可追溯至春秋时期,为“即墨”。
春秋战国期间,该地属齐国,因城邑傍海,“即”有海洋之意,“墨”为青黑色,故称“即墨”。相传春秋时鲁国大夫墨子曾在此筑城拒敌,取名“墨墩”,后演变为“墨城”,即今山东平度市一带。
汉武帝元鼎六年(公元前111年),齐王刘罢病薨,齐国被废除,置齐郡,其中即墨县为十七县之一。汉至隋唐,即墨县一直沿用。
唐代天宝元年(公元742年),为加强对山东半岛的统治,唐玄宗改齐郡为胶州,即墨县随之隶属胶州。北宋开宝六年(公元973年),宋太祖赵匡胤再次置齐州,即墨县仍属齐州。
宋真宗咸平元年(公元998年),始在即墨县东部黄岛一带设“胶澳堡”(后改称“胶澳寨”),以防备契丹入侵。胶澳由此得名。
南宋建炎三年(公元1129年),金军南下,赵构南渡,胶澳堡失守。此后三百余年,即墨县一直被金、元、明统治。
明朝嘉靖三十四年(公元1555年),朝廷为防备倭寇,在胶澳寨增设胶澳千户所,负责海上巡防。万历二十三年(公元1595年),胶澳千户所在青寨设“海防同知衙门”,简称“青岛”,意为海防要塞。
此后,“青岛”逐渐成为胶澳寨及周边海域的代称。随着青岛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,1897年,清政府开辟青岛为商埠。1929年,青岛正式建市。
因此,青岛最早的名字“即墨”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,“青岛”这一名称则始于明朝嘉靖年间,迄今约450年。
本文来自源智投稿,不代表侠客易学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skyjtgw.com/507549.html